English

道德的社会培育及其心理研究

2001-02-06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中南大学哲学研究所李建华同志承担的《道德的社会培育及其心理研究》的最终成果是学术专著《德性与德心———道德的社会培育及其心理研究》。这项成果立足于道德的存在和发展既依赖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外显因素,也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这样一个客观事实,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出发,提出了道德建设必须立足于社会心理变化的规律,实现社会、伦理、心理三者的协同,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发展的新思路。

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把个体道德、道德心理分析、伦理社会学进行交叉研究,并由此形成“社会伦理心理学”这一新型学科,拓宽伦理学的研究领域,深化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发挥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揭示人的道德成长的规律,提出社会道德水准提高的原则和对策,找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社会心理支撑条件,则是项目研究的实践意义。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的一个重要系统工程,它不仅受制于社会生产活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质生活环境,而且受制于社会的语言、思想、观念、理论、制度、风俗、大众传播等构成的精神环境。社会心理环境作为精神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潜移默化地对道德建设发生影响,起机制作用。从社会心理的层次而言,道德建设主要包括道德心理素质建设、道德价值规范体系建设和道德思维方式建设。

二、道德实施是一个社会系统,以范例仿效为特性。范例就是道德实践中的形象教材和道德培育中的具体楷模,一定社会所提供和倡导仿效的范例,就是该社会所倡导的应该遵守的生活准则。监督、仲裁、矫正是道德实施具体的操作方式和制约机制,它们组成考核道德教育效果的评估运作过程。

三、作为规范形式的道德,同法律一样存在一个效力问题,即道德是否具有普遍有效的影响力。道德规范与科学合理是道德效力的存在前提,利益关系的调节是道德效力的客观基础,有序社会的形成是道德效力的价值定位,约束力和指向力是道德效力的基本视维。

四、道德服从是伦理社会心理学的核心范畴,它是指活动主体基于道德规范的外在压力,从而达到对道德要求的自觉接受并产生相应道德行为的心理过程,具有规范压力性、行为外显性和过程持久性等特性。从宏观层面上看,道德服从是社会道德规范向个体道德内化的契机;从微观层面来看,道德服从是个体道德活动的起点。但是,道德服从并不是对任何道德规范无限制、无选择地服从,它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必须服从那些顺应时代潮流、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道德规范。所以从现象表层来看,道德服从应该体现一种慎重的、规矩的德性,对反动、落伍的道德规范的追随决不在其应有之列。

五、道德习惯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通过不断反复的道德实践,所形成的不需外在监督即可实现的道德行为生活惯例。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从不满足于对自身的理论追求,而是追求具体行为的落实,使“应当之理”变为“自然而然”,使个体获得“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道德自由,就此而言,道德习惯的培育应当成为道德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六、我国正处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经济体制的转型必将带来社会心理的失调与失衡,对此必须加以合理的调节,道德就是重要的调节手段之一。目前社会心理矛盾产生主要根源是市场经济文化与传统价值观的冲突,具体表现在:社会心理动力层面上的功利心理与道义心理的矛盾、社会心理价值层面上的国家本位心理与法人本位心理的矛盾、社会心理期望层面上的平均主义心理与能者先富的矛盾、社会心理动力层面上的嫉妒心理与公正竞争心理的矛盾。面对物质享受至上的心理、牢骚心理、失望心理、浮躁心理、偏见心理、怀旧心理等不良社会心理,社会应着力于加强宣传教育,注重舆论导向;加强社会利益矛盾协调,注重改革力度的适当;加强社会赏罚机制的完善,注重精神赏罚的作用;加强消费生活的正确引导,注重精神生活层次的提高。

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价值导向。但集体主义只有与社会心理相吻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集体本身具有社会心理的特性,它必须是一个有组织的群体、集体成员有共同的价值目标、以人际关系的处理为中介。集体主义的社会心理机制主要是源于个体的合群性、人的遵从的需要和人的利他主义行为。集体主义还有极大的社会心理效应,如共生效应、激励效应和规范效应。

八、道德是社会控制的基本手段之一。道德控制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实现社会关系的和谐,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道德控制是否真正有效,一方面取决于道德控制本身是否适度,另一方面取决于控制客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从道德控制的度而言,就是要把握好力度、刚度、密度。从大众的心理承受力来看,目前要特别注重心理承受力的强化,提高国民的道德心理素质。

九、道德移情是人们通过特定的审美活动进行修身养德的一种道德接受方式。它以先贤遗物、英模足迹、历史名迹为审美对象,在主体道德需要的积极驱动下,自觉形成以物为师、悟其崇高、规则人生、勇担责任的德性过程,显示出历史和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垒筑的积极功能和独特效应。从心理程序而言,道德移情经历了渴望———接受———激活———心境的过程。道德移情的社会心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情感、激活情绪、观照自身、策励行为等方面,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使历史名胜就不仅仅是旅游者旅游的景点,而是现实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